&esp;&esp;说起来,宋太祖也是死的时候有成年儿子,结果皇位到了弟弟手里。
&esp;&esp;嬴政冷笑一声:
&esp;&esp;“兄终弟及,蛮人习俗。”
&esp;&esp;这种继承方式最早出自北方游牧族群,而且是非常早期的继承方式。中原其实也出现过,是在周朝之前。
&esp;&esp;周以后,因为殷商苦其久矣,就被摒弃了。诸侯国里也只有少数几国会如此行事,比如宋国,而宋国是很出名的殷商后人。
&esp;&esp;中原各国乃至中原王朝,一向都是非常鄙夷这种继承方式的。
&esp;&esp;因为许多北方族群在兄终弟及的同时,继承的不仅有首领之位,甚至还有他们的妻妾等,显得十分野蛮。
&esp;&esp;大部分王朝即便出现了兄终弟及,也不是明文列入继承原则中的,而是由于政变才导致的意外情况。
&esp;&esp;像宋太宗那样堂而皇之地对外宣称自家就是要搞兄终弟及,在嬴政等皇帝看来堪称脑残。
&esp;&esp;他也就是运气好,宋太祖一脉没出现什么狠人。不然压根等不到宋真宗上位,就得有人拿这个发动政变,重新把皇位抢回去。
&esp;&esp;扶苏托腮想了想:
&esp;&esp;“赵光义运气是挺不错的,不然高梁河之战还能叫他逃脱?”
&esp;&esp;赶着驴车甩开了金国骑兵的追击,这大概是驴子这个族群最高光的一次了。
&esp;&esp;突然发现长公子许久没说话了。
&esp;&esp;扶苏扭头一看,他阿兄正在沉思什么。身边还有一个小豆丁,也在皱着脸沉思。
&esp;&esp;扶苏就逗了一下小孩:
&esp;&esp;“你能听懂吗?”
&esp;&esp;嬴桥松点头:
&esp;&esp;“能听懂一点点。”
&esp;&esp;扶苏于是学着阿父考教孩子的模样问:
&esp;&esp;“听懂了什么?”
&esp;&esp;嬴桥松答:
&esp;&esp;“兄终弟及不行,还是得用嫡长子继承制。大一统王朝要求稳为上,不能自己给自己埋祸端。”
&esp;&esp;扶苏还算满意:
&esp;&esp;“嫡长子制度稳定,且容错率高。”
&esp;&esp;长子优秀的时候,最好不过。立不立后都行,毕竟长子第一顺位,立后会更稳妥一些。
&esp;&esp;而长子不够优秀时,把优秀的儿子生母立为皇后。这样看重的儿子就越过长子成为了嫡长子,存在一定的可操作空间。
&esp;&esp;唯一麻烦的就是万一自己英年早逝,可能会导致幼主临朝。
&esp;&esp;但没有哪种制度是万无一失的。
&esp;&esp;要么选择稳定的继承方式,要么选择稳定的朝纲。
&esp;&esp;有能力的君主宁愿选择前者也不会选择后者,因为他们有自信,自己选出的辅国重臣不会架空小皇帝,只会尽心辅佐。
&esp;&esp;而且有能力的皇帝谁肯把皇位拱手让给弟弟啊!
&esp;&esp;反正大一统王朝也没那么容易被人篡位,大不了就让权臣掌控一段时间的权柄。顶多过个几十年,总会有其他皇室成员把他拉下来的。
&esp;&esp;扶苏给小桥松分析了一下这个心态。
&esp;&esp;桥松听得目瞪口呆。
&esp;&esp;长公子本来还沉浸在之前的思索里,学习扶苏的解题思路。结果被这段惊出来了,一时有些无言。
&esp;&esp;这种“反正我要把皇位传给我儿子,至于传完之后留下多少隐患我不管,哪怕丢了皇位也是我儿孙丢的,跟我没关系”的心态,实在让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。
&esp;&esp;长公子下意识去看始皇,梓桑这个想法真的没问题吗?
&esp;&esp;嬴政也被呛着了,好悬没有失态。
&esp;&esp;始皇用“这很正常”的语气安抚道:
&esp;&esp;“阿苏当久了皇帝比较任性。”
&esp;&esp;左右扶苏能力强,即便当真遇到幼主临朝的情况,他看重的臣子也必然靠谱。大秦又不会真的因此灭亡,不必在意。
&esp;&esp;嬴政:……
&esp;&esp;长公子:……
&esp;&esp;刘彻从窗户那边探出了一个脑袋:
&esp;&esp;“朕好
BL耽美